【人物】黄兆亮:燃机维修领域的“大医生”
【人物】黄兆亮:燃机维修领域的“大医生”
文章来源:国家石油天然气管网集团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:2025-01-02
随着冬季寒潮来临,天然气需求量增加,当前已进入天然气保供的关键时期,对管输天然气关键设备平稳可靠运转带来更高的要求。在国家管网压缩机组维检修分公司(以下简称压检分公司)的零件修理车间,经理黄兆亮正俯下身子,一边仔细观察机器状况,一边将维修知识耐心传授给年轻同志。多年来,黄兆亮始终深耕燃气轮机维修技术开发及应用,勇挑重担,创新不倦,在进口燃机自主维修的漫长道路上不断探索。
燃气轮机是压缩机的动力源,是输气管道的心脏。“这种关键设备受制于人的滋味特别不好受。”从入职之日起,黄兆亮就暗下决心,立志要成为一名燃机维修领域的“大医生”,实现燃气轮机自主维修。从那以后,每到夜深人静,在安静的车间里,总能看到黄兆亮认真学习钻研的身影。他说:“白天工作繁杂,等大家都下班了,静悄悄的车间环境,学习思考的效率更高一些。”就这样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黄兆亮以持之以恒的学习、钻研和坚守,稳扎稳打地提升自己理论和技能水平。他在反复淬炼中成长,逐渐成为行家里手。作为“黄兆亮创新工作室”的负责人,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,多方摸索,对标零件材料、功能和工况,编制完成两型燃气轮机自主零件检查手册,形成国内首创的自有零部件检查标准,完全掌握1300多类零部件的检查工艺。
“机器‘生病’了,就需要维修工来把它‘医’好……”黄兆亮的办公桌上,除了电脑就是大量的“医书”和机器零部件。在他看来,研究透每个零部件的作用和原理,才能当一名合格的“医生”。多年来,他带领团队逐项梳理制造流程、工艺技术难点,逐步积累研发经验,攻克了多项关键核心技术。在开发某型燃气轮机燃烧室维修技术时,自主设计制造专用工装4套,攻克10多项技术难题,编写分解、清洗、无损检测、喷涂等60多个工艺步骤,在国内首次掌握大直径薄壁零件环焊缝焊接工艺,达到燃机维修领域国际先进水平。在开发某燃机压气机空气管修理技术时,用时4个月、经过近30次试验,将聚酰亚胺带粘接胶层厚度从毫米级逐步降低到百分之一毫米,优于国外技术水准。截至目前,黄兆亮和他的团队已成功突破涡轮叶片、燃烧室等核心零部件维修技术,掌握核心技术近700余项,基本实现燃气轮机国内自主维修,维修费用平均降低30%,节省生产维修成本约超2000万元。“涡轮叶片、燃烧室等燃机核心零部件修理技术不再是神秘的‘黑匣子’。”黄兆亮自豪地说。
全面实现国内维修后,黄兆亮又开始向新的高地攀登——建立厂内维修能力、持续降低维修成本。他带领创新工作室先后开展了燃气轮机滚动轴承油封工艺改进、燃机附件测试平台研制、压气机3-9级毂耐磨涂层修复等366项创新项目攻关,解决技术难题1100多项,创效3700多万元。通过一项一项技术打磨、一点点经验积累,目前黄兆亮团队已完全掌握银基高温钎焊技术、铝漆叶片振动光饰技术、高温合金薄壁件焊接技术、蜂窝真空钎焊、动力涡轮导向叶片修复等深度修理工艺,实现734项零部件厂内自主维修,占维修零部件总数的93%。
黄兆亮及其团队以奋斗为笔书写燃气轮机维修人生,以创新为墨描绘技术突破之路,在实现管输天然气关键设备自主维修的征程上持续勇攀高峰。
【责任编辑:家正】